病從口入
19-08-2010「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俗語;翻查中國史籍,這說法最早見於《周易正義》,原文應該是「禍從口出、患從口入」,當中也提到「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原來遠至我們唐宋時代的學者,亦已察覺到飲食和疾病的關係。
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傳染病和飢荒所引起的營養不良是十九世紀引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環境不衞生和進食不潔食物則是引致急性傳染病的元兇。今天,我們的不良飲食習慣就猶如「慢性毒藥」,令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高企不下,病人的年齡更有不斷年輕化的趨勢。看來,在這一、二百年間,縱使疾病模式大有不同,卻始終離不開「病從口入」這個大方向。
世界衞生組織在二零零八年曾經建議全球應針對戒煙、避免過量飲酒、恆常運動及節制飲食等四大範疇,去達到降低罹患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等長期疾病的風險。根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的行為風險因素調查,大約有8.3%的香港人有暴飲的習慣,而13.6%則有每日吸煙的習慣;至於飲食方面,近八成受訪市民每天進食少於世界衞生組織建議的五份蔬果標準,更有7.8%的香港人每天最少食用一次高脂肪食物。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待人待己,我們都應該以「慎言語、節飲食」為原則,以免因為一時的口慾而引來長期的問題。
心臟健康列車召集人及瑪嘉烈醫院心臟復康服務聯席總監陳藝賢醫生
(此交章於二零一零年八月十九日刊登於太陽報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