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管治療心臟病
30-11--0001太陽報 醫療專爛-關心心事
導管治療心臟病
中國和西方醫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科學和藝術。中醫着重固本培元,西醫則主張針對性及對抗式治療;但兩者也有非常接近的概念,例如中醫相信經脈貫通全身,而西方解剖學則確定了血管是運行全身的網絡。現代的心臟科醫生,最重要的手術器材就可說是各種能進入及游走於血管網絡的導管。
科技進步下,我們可以放入導管到血管,再進入心臟不同的部位進行手術,這類導管手術可以治療不同的心臟病。大家最熟悉及最為普遍的就是用於治療冠心病的冠狀動派介入治療術,即俗稱「通波仔」。這手術的療效顯著,惟亦有一定風險,死亡率和併發症風險大約是2至13%。
另一項常見的手術是治療心律不整的導管消融術,醫生可利用射頻產生熱能或冷凍方式,破壞不正常的心臟組織,令它失去傳導電流功能,達到治療的效果。這手術可用於治療室上性心搏過快,而手術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大約為0.1%,另約有1至3%病人會因正常傳電系統被破壞而需要安裝永久性心臟起搏器。近年,導管消融術亦用於治療心房纖顫,其中球囊導管冷凍消融術可能較為安全,手術成功率大約為七成。
心臟健康列車召集人、瑪嘉烈醫院心臟復康服務聯席總監陳藝賢醫生